从县域经济差异中挖掘发展潜力

发布日期:2018.01.03

河南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县域经济支撑全省人口的比例超过七成以上。2016年河南105个县(市)的常住人口为6968.0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9532万人的73.1%;每个县的平均人口达66.36万人。县域GDP占全省GDP的份额接近三分之二。2016年河南县域GDP总量达26823.23亿元,占全省GDP总量40471.79亿元的66.3%;每个县的GDP平均达到255.46亿元。县域经济是吸纳就业、稳定社会的中坚力量。2016年河南县域经济吸纳就业总数达4663.64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6726万人的69.3%;每个县的就业人数平均达到44.42万人。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2016年河南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0.92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53.48亿元的38.4%;每个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为11.53亿元。但是,河南105个县(市)之间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是河南面临的很大的发展障碍,全省经济全面快速发展有赖于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深度挖掘。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突出表现 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河南县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也不容乐观。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大指标的县域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 1、县域之间人均GDP水平分化严重。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区域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人均GDP,是了解和把握县域经济运行状况和总体发展水平的有效工具。2016年河南105个县(市)的人均GDP平均为3.85万元(根据2016县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年报数据,按常住人口计算),是全省人均生产总值4.25万元的90.6%,总体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4个点。河南105个县(市)之间的人均GDP水平差异明显。105个县(市)的人均GDP最大值15.4万元,是最小值1.58万元9.7倍。其中,1%分位数(即河南105个县市的人均GDP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排序,1%的分位数应该是105*1%=1.05个数,因不是整数则往最接近的较大的整数上归,值是第2个县的值;分位数的内涵以下同)为1.82万元,是县域人均GDP平均值的47.3%;5%分位数为2.06万元,是平均值的53.5%;95%分位数为8.48万元,是平均值的2.2倍;99%分位数为10.14万元,是平均值的2.6倍(人均生产总值数据见附表1)。 2、县域之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分化明显。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家庭全部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部分,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了解一个县域居民生活变化情况的基础。2016年河南105个县(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为15991.93元,是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3元的8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105个县(市)之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相当差异。105个县(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最大值23899元,是最小值10839元的2.2倍。其中,1%分位数为11370元,是县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的71.1%;5%分位数为12535元,是平均值的78.4%;95%分位数为21931元,是平均值的1.4倍;99%分位数为23491元,是平均值的1.5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见附表2)。 3、县域之间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水平差距悬殊。用常住人口数计算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体现了县域之间的财力来源差异。2016年河南105个县(市)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平均值为1737.82元,占全省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308.31元的52.5%,大概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105个县(市)之间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水平差异明显。105个县(市)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最大值10272.1元,是最小值590.76元的17.39倍。其中,1%分位数为635.09元,是县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值的36.5%;5%分位数为741.48元,是平均值的42.7%;95%分位数为5159.86元,是平均值的3倍;99%分位数为8658.04元,是平均值的5倍(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见附表3)。 二、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影响经济发展原因多种多样,复杂交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受交通设施基础条件、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源储备、产业与人才组合水平、优质企业平台支撑、行政运转效率和资源吸纳集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1、交通基础条件差异明显 部分县(市)拥有密集的交通网络,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显著,起着连接各地经济往来的重要作用;而部分县(市)交通基础设施有限,不足以联动县域经济的繁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公路路网密度差距明显。2016年河南105个县(市)的公路路网密度平均为1.8公里/每平方公里,最大值为6.30公里/每平方公里,是最小值0.40公里/每平方公里的15.7倍。其中,1%分位数为0.73公里/每平方公里,是县域公路路网密度平均值的40.8 %;5%分位数为0.82公里/每平方公里,是平均值的45.8%;95%分位数为2.95公里/每平方公里,是平均值的1.64 倍;99%分位数为3.97公里/每平方公里,是平均值的2.2倍。县域公路路网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较为明显。河南105个县(市)的县域公路路网密度与人均GDP之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性明显,相关系数为 0.26;县域公路路网密度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性明显,相关系数为0.28,且大于其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水平。可见公路路网条件是影响县域财富创造能力人均GDP的重要因素,对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民生指标的增进作用更强。 2、人力资源储备分化严重 熟悉相关技术、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用专业技术人才占常住人口数的份额来代表人力资源储备水平。河南县域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存在差异。2016年河南105个县(市)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人口的比重平均为175.1人/每万人。105个县(市)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人口的比重的最大值474.2人/每万人,是最小值18.7人/每万人的25.4倍。其中,1%分位数为19.58人/每万人,是县域平均值的11.2% ;5%分位数为100.57人/每万人,是平均值的57.44%;95%分位数为288.82人/每万人,是平均值的1.7倍;99%分位数为385.14人/每万人,是平均值的2.2倍。河南县域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县域专业技术人才在总人口的占比水平与县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之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依次为0.46、0.37、0.32,意味着县域专业技术人才在总人口的占比水平越高,人才储备越充分,对人均GDP财富创造、人均可支配收入财富福利分享以及县域人均财政收入财政能力等的提升增进作用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3、产业优势与人才吸纳存在差异 县域经济在人口、面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单纯比较其GDP意义有限。在此借鉴OECD的研究方法,计算各县(市)的经济-人口份额比(GDP占全省比重/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用该比值来体现县域经济单位人口创造的GDP在全省的相对水平,该比值越高,意味着县域经济的产业优势越明显,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强。河南县域的经济-人口份额比值存在明显差距。2016年河南105个县(市)的经济-人口份额比值平均为0.91。105个县(市)之间的经济-人口份额比值的最大值3.63,是最小值0.37的9.8倍。其中,1%分位数为 0.43,是县域的经济-人口份额比值平均值的47.3%;5%分位数为0.49,是平均值的53.8%;95%分位数为2.04,是平均值的2.24倍;99%分位数为2.39,是平均值的2.2倍(经济-人口份额比数据见附表4)。全省105个县(市)中只有33个县市的经济-人口比值份额在1.0以上,意味着这些县(市)当前产业基础对人才的吸引力保持强势,未来仍有望保持产业优势与人口净迁入状态。而大部分县域的经济-人口份额比则在1.0以下徘徊,未来人口保持平衡或迁出。河南县域的经济-人口份额比值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016年105个县域的经济-人口份额比值与县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间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依次为1.00、0.83、0.82,意味着县域的经济-人口份额比值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关程度相当高,若产业优势与人才吸纳能力明显,则非常有助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4、优质企业的分布差异尤为明显 优质企业大多处在产业链的高端,拥有明显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和集成创新能力,是区域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在此,以县域规模以上企业来代表优质企业。优质企业在部分县(市)的占比微乎其微;在部分县(市)则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是经济发展差距强有力的说明。河南县域的人均规上企业数量存在明显差距。2016年河南105个县(市)的人均规上企业数平均为2.72个/每万人,105个县(市)的人均规上企业数的最大值7.44个/每万人,是最小值0.37个/每万人的20倍。其中,1%分位数为0.63个/每万人,是县域人均规上企业数平均值的23.3%;5%分位数为1.14个/每万人,是平均值的41.9 %;95%分位数为5.91个/每万人,是平均值的2.17倍;99%分位数为7.34个/每万人,是平均值的2.70倍。河南县域的人均规上企业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016年县域的人均规上企业数量与县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依次为0.73、0.62、0.54,意味着人均规上企业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人均企业主体数量越多,创造财富的平台资源越多越广,就业机会越多。 在经济日益空间一体、地域融合的今天,县域优质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的较大企业,已经成为配置县域和全省、甚至更广泛领域资源,引领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县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河南县域的企业规模水平存在明显差距。2016年河南105个县(市)的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33397.34万元/家。105个县(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最大值458925.2万元/家,与最小值1.87万元/家存在巨大的差距鸿沟,既反映了规模以上企业运营发展效果的巨大差距,也反映了个别规模以上企业面临的严峻市场形势,更反映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倒逼态势。其中,1%分位数为1542.96万元/家,是县域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值的4.6%;5%分位数为12506.46万元/家,是平均值的37.5%;95%分位数为52627.71万元/家,是平均值的1.57倍;99%分位数为74251.43万元/家,是平均值的2.22倍。河南县域的企业规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016年县域的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水平与县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之间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依次为 0.26、0.27、0.13,意味着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规模水平越高,规模经济效应越强,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增进。 5、政府行政效率水平不一 效率和公正是政府的两大基本价值目标,行政效率要求以尽可能小的经济耗费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政府实施任何行政行为都应该做成本—效益分析。在此,用2016县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年报中的公共财政支出减去农林水事务、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财政支出的余值,作为政府行政支出的近似估计,计算比较各县域经济之间单位财政行政支出所带来的GDP比值,以大致反映政府的行政效率。河南县域政府行政效率存在差异。2016年河南105个县(市)的单位财政行政支出带来的GDP比值平均为15.62元。105个县(市)的单位财政行政支出带来的GDP比值的最大值52.28元,是最小值 5.62元的9.3倍。其中,1%分位数为6.13元,是县域单位财政行政支出带来的GDP平均比值的39.2%;5%分位数为7.84元,是平均值的50.2%;95%分位数为28.83元,是平均值的1.85倍;99%分位数为36.94元,是平均值的2.36倍。河南县域的政府行政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016年县域的单位财政行政支出带来的GDP比值与县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依次为 0.57、0.59,意味着单位财政行政支出带来的GDP比值越高,越有助于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政府的行政效率越高。 6、资源吸纳能力差异较大 尽管有着投资效率低下和产能过剩的风险隐患,但投资驱动是当年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会弥补因折旧和技术落后而淘汰的生产能力,形成未来时期社会财富的创造能力,并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投资仍是县域经济发展吸纳资源的主要方式,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社会的进步,没有哪项活动能离得开投资和增长,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河南县域的资源吸纳能力存在差异。2016年河南105个县(市)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为4.20万元/人,105个县(市)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大值 23.54万元/人,是最小值1.47万元/人的16倍。其中,1%分位数为1.59万元/人,是县域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值的37.9%;5%分位数为1.74万元/人,是平均值的41.4%;95%分位数为8.91万元/人,是平均值的2.12倍;99%分位数为10.72万元/人,是平均值的2.55倍。河南县域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016年县域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县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之间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依次为 0.73、0.70、0.79,意味着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当紧密的正向相关关系,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保障的主要载体,只有不断提升县域的投资吸纳能力,才会具有缩小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 三、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中挖掘发展潜力 从区域平衡来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是问题,但从增长动力来看,其间蕴含着大量的学习交流机遇和要素流动优化空间,从商业模式到运营模式,从管理模式到技术引进,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差距赶超机遇,是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1、应持续改善县域经济便利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 交通条件优势可在空间地域上促进经济发展要素的流动集聚,促进各类产业集群形成,优化要素结构,增进生产效率,提升发展质量,对各县域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重大。河南105个县(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各异,缩小全省县域交通条件差距有相当的空间。应充分认识交通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性,明确发达、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吸引要素集聚的重要基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利器。未来仍需不断有针对性地加大县域经济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创新PPP等基础设施发展机制,进一步提高公路网密度,破解县域经济交通约束瓶颈,改善县域经济投资环境,以保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 2、应强力营造县域经济稳妥信赖的营商环境机制 投资环境的稳定可预期、政商关系的合法守信、营商运作机制的稳妥可靠是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基性保障。无论是外部投资的引进、还是企业平台的打造;无论是产业优势的培育,还是创新升级;无论是民间资本的激活,还是域外人才的吸纳,首先条件在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平等开放,相互支持、循环良性的新型政商关系体系,形成值得信赖的发展氛围,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信心保障。要明确政策,稳定预期,坚定市场信心,特别是民间资本的信心,培育良好的全方位的营商生态环境。要细化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给企业减负的大政方针,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营造县域经济的成本优势,吸引民营和域外企业投资,借助市场来发力再造县域经济。 3、应创新完善县域经济干事创业的政府激励机制 要按照中央的精神,明晰政府的功能应当主要体现在协调放管服、优化执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强化监督机制,全面更新激励机制。要唤醒各类要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公务员、企业家、科研人员、农民工、管理人员等肯干事、能干事的内在动能,让财富的创造源泉充分奔涌。依托保护产权、创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环境机制,鼓励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发挥创新精神。要持续创新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PPP模式,因地制宜地打造政府引导基金新机制,吸引和引领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创业创新。以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把现有局部企业、地方政府、传统行业的高杠杆,转移到更具活力的居民部门、新兴产业和直接融资金融体系,来提升经济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 2016年河南省105个县(市)人均生产总值 序号 县(市) 人均GDP(万元) 序号 县(市) 人均GDP(万元) 序号 县(市) 人均GDP(万元) 序号 县(市) 人均GDP(万元) 1 原阳县 1.58 28 柘城县 2.69 55 清丰县 3.50 82 禹州市 4.92 2 封丘县 1.82 29 汝南县 2.70 56 临颍县 3.58 83 修武县 4.94 3 鲁山县 1.93 30 固始县 2.72 57 南乐县 3.59 84 鄢陵县 4.94 4 淮阳县 1.97 31 扶沟县 2.76 58 安阳县 3.69 85 宝丰县 5.4 5 上蔡县 2.06 32 西华县 2.77 59 确山县 3.75 86 西峡县 5.56 6 新蔡县 2.06 33 镇平县 2.78 60 永城市 3.78 87 中牟县 5.78 7 滑县 2.09 34 延津县 2.80 61 濮阳县 3.83 88 孟津县 6.09 8 宁陵县 2.10 35 虞城县 2.80 62 洛宁县 3.92 89 新乡县 6.18 9 方城县 2.16 36 郏县 2.81 63 桐柏县 3.92 90 温县 6.28 10 卫辉市 2.17 37 内黄县 2.82 64 尉氏县 3.93 91 博爱县 6.41 11 太康县 2.18 38 项城市 2.83 65 舞钢市 3.94 92 灵宝市 6.49 12 卢氏县 2.22 39 叶县 2.85 66 长垣县 4.00 93 渑池县 6.98 13 社旗县 2.26 40 光山县 2.87 67 范县 4.00 94 偃师市 7.87 14 郸城县 2.34 41 民权县 2.88 68 宜阳县 4.04 95 孟州市 7.93 15 睢县 2.37 42 内乡县 2.92 69 兰考县 4.07 96 长葛市 8.02 16 唐河县 2.42 43 台前县 2.94 70 伊川县 4.16 97 淇县 8.05 17 夏邑县 2.42 44 淅川县 2.94 71 新县 4.17 98 登封市 8.15 18 南召县 2.43 45 西平县 2.97 72 汤阴县 4.19 99 巩义市 8.21 19 沈丘县 2.45 46 泌阳县 2.99 73 汝州市 4.23 100 新密市 8.48 20 获嘉县 2.46 47 嵩县 3.01 74 新野县 4.24 101 新安县 8.58 21 商水县 2.51 48 舞阳县 3.1 75 遂平县 4.27 102 沁阳市 8.69 22 息县 2.55 49 杞县 3.16 76 通许县 4.42 103 义马市 8.69 23 正阳县 2.55 50 鹿邑县 3.2 77 辉县市 4.45 104 荥阳市 10.14 24 邓州市 2.61 51 商城县 3.21 78 林州市 4.57 105 新郑市 15.40 25 浚县 2.66 52 汝阳县 3.25 79 栾川县 4.69 26 淮滨县 2.67 53 罗山县 3.33 80 襄城县 4.70 27 平舆县 2.68 54 潢川县 3.45 81 武陟县 4.81 河南省2016年105个县(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序号 县(市)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序号 县(市)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序号 县(市)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序号 县(市)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 台前县 10839 28 柘城县 13617 55 项城市 15326 82 舞钢市 18628 2 范县 11370 29 汝南县 13680 56 获嘉县 15368 83 辉县市 18732 3 鲁山县 11494 30 固始县 13747 57 固始县 15394 84 长垣县 18840 4 宁陵县 12173 31 扶沟县 13784 58 濮阳县 15456 85 淇县 18980 5 正阳县 12517 32 西华县 13962 59 淅川县 15583 86 渑池县 19088 6 卢氏县 12535 33 镇平县 14001 60 延津县 15733 87 修武县 19199 7 内黄县 12535 34 延津县 14001 61 新县 15763 88 温县 19242 8 封丘县 12595 35 虞城县 14017 62 内乡县 15886 89 新安县 19245 9 商水县 12679 36 郏县 14054 63 卫辉市 15971 90 博爱县 19331 10 淮阳县 12840 37 内黄县 14107 64 镇平县 16061 91 西峡县 19400 11 柘城县 12848 38 项城市 14146 65 唐河县 16209 92 长葛市 19641 12 滑县 12864 39 叶县 14149 66 浚县 16297 93 禹州市 19713 13 舞阳县 12929 40 光山县 14188 67 潢川县 16656 94 中牟县 20156 14 西华县 12936 41 民权县 14194 68 宝丰县 16720 95 孟州市 20404 15 民权县 13022 42 内乡县 14249 69 栾川县 16724 96 新乡县 20530 16 太康县 13081 43 台前县 14250 70 伊川县 16868 97 登封市 21253 17 洛宁县 13120 44 淅川县 14332 71 襄城县 16871 98 林州市 21445 18 汝阳县 13127 45 西平县 14515 72 汤阴县 16915 99 沁阳市 21868 19 新蔡县 13160 46 泌阳县 14558 73 孟津县 16998 100 偃师市 21931 20 扶沟县 13184 47 嵩县 14796 74 临颍县 17257 101 荥阳市 22671 21 沈丘县 13217 48 舞阳县 14875 75 永城市 17773 102 新密市 22754 22 原阳县 13270 49 杞县 14908 76 汝州市 17796 103 新郑市 23074 23 睢县 13282 50 鹿邑县 14946 77 新野县 17924 104 巩义市 23491 24 汝南县 13294 51 商城县 14951 78 鄢陵县 18069 105 义马市 23899 25 兰考县 13461 52 汝阳县 14958 79 灵宝市 18243 26 郸城县 13498 53 罗山县 14998 80 安阳县 18443 27 上蔡县 13577 54 潢川县 15112 81 武陟县 18499 河南省2016年105个县(市)居民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序号 县(市) 居民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元) 序号 县(市) 居民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元) 序号 县(市) 居民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元) 序号 县(市) 居民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元) 1 封丘县 590.76 28 镇平县 971.21 55 禹州市 1472.97 82 舞钢市 2436.14 2 息县 635.09 29 濮阳县 972.84 56 通许县 1473.5 83 汝州市 2463.68 3 上蔡县 640.45 30 虞城县 980.98 57 内乡县 1474.23 84 汤阴县 2522.73 4 商水县 701.52 31 浚县 981.35 58 卢氏县 1504.21 85 灵宝市 2639.22 5 唐河县 712.10 32 南乐县 983.68 59 新县 1504.42 86 永城市 2846.12 6 淮阳县 741.48 33 罗山县 988.19 60 林州市 1541.32 87 西峡县 2917.33 7 新蔡县 749.20 34 平舆县 997.36 61 延津县 1565.2 88 辉县市 2954.88 8 社旗县 786.98 35 项城市 1000.50 62 临颍县 1596.82 89 沁阳市 3035.13 9 光山县 787.15 36 安阳县 1012.29 63 温县 1636.6 90 淇县 3082.76 10 夏邑县 807.39 37 郸城县 1014.05 64 宜阳县 1688.99 91 偃师市 3204.48 11 淮滨县 823.12 38 方城县 1033.12 65 舞阳县 1699.53 92 孟津县 3256.19 12 鲁山县 833.76 39 固始县 1038.57 66 卫辉市 1760.18 93 长葛市 3282.54 13 潢川县 842.70 40 南召县 1059.85 67 遂平县 1778.14 94 登封市 3364.55 14 宁陵县 849.96 41 原阳县 1074.81 68 武陟县 1800.35 95 孟州市 3400.00 15 正阳县 860.28 42 商城县 1078.86 69 鄢陵县 1831.11 96 新密市 3823.27 16 内黄县 864.96 43 扶沟县 1096.48 70 确山县 1837.45 97 新安县 4011.57 17 叶县 871.86 44 新野县 1117.82 71 宝丰县 1866.26 98 修武县 4123.83 18 台前县 872.64 45 西平县 1119.45 72 尉氏县 1885.02 99 巩义市 4634.59 19 西华县 873.89 46 范县 1165.63 73 汝阳县 1924.52 100 栾川县 5159.86 20 太康县 899.91 47 淅川县 1168.06 74 洛宁县 1924.59 101 荥阳市 5993.56 21 睢县 900.98 48 民权县 1178.65 75 博爱县 1990.41 102 渑池县 6279.93 22 邓州市 912.39 49 泌阳县 1178.72 76 新乡县 2050.09 103 中牟县 8442.19 23 滑县 927.85 50 嵩县 1241.84 77 襄城县 2158.53 104 义马市 8658.04 24 清丰县 938.23 51 鹿邑县 1242.84 78 兰考县 2214.54 105 新郑市 10272.10 25 汝南县 954.48 52 郏县 1254.12 79 长垣县 2219.29 26 获嘉县 961.87 53 沈丘县 1260.68 80 桐柏县 2233.6 27 柘城县 963.5 54 杞县 1428.42 81 伊川县 2307.59 河南省2016年105个县(市)经济-人口份额比 序号 县(市) 经济-人口份额比 序号 县(市) 经济-人口份额比 序号 县(市) 经济-人口份额比 序号 县(市) 经济-人口份额比 1 原阳县 0.37 28 平舆县 0.63 55 清丰县 0.82 82 禹州市 1.16 2 封丘县 0.43 29 汝南县 0.64 56 临颍县 0.84 83 鄢陵县 1.16 3 鲁山县 0.45 30 固始县 0.64 57 南乐县 0.85 84 修武县 1.16 4 淮阳县 0.46 31 西华县 0.65 58 安阳县 0.87 85 宝丰县 1.27 5 上蔡县 0.49 32 镇平县 0.65 59 确山县 0.88 86 西峡县 1.31 6 新蔡县 0.49 33 扶沟县 0.65 60 永城市 0.89 87 中牟县 1.36 7 宁陵县 0.49 34 内黄县 0.66 61 濮阳县 0.9 88 孟津县 1.44 8 滑县 0.49 35 虞城县 0.66 62 尉氏县 0.92 89 新乡县 1.46 9 太康县 0.51 36 郏县 0.66 63 洛宁县 0.92 90 温县 1.48 10 方城县 0.51 37 延津县 0.66 64 桐柏县 0.92 91 博爱县 1.51 11 卫辉市 0.51 38 叶县 0.67 65 舞钢市 0.93 92 灵宝市 1.53 12 卢氏县 0.52 39 项城市 0.67 66 范县 0.94 93 渑池县 1.64 13 社旗县 0.53 40 光山县 0.68 67 长垣县 0.94 94 偃师市 1.85 14 郸城县 0.55 41 民权县 0.68 68 宜阳县 0.95 95 孟州市 1.87 15 睢县 0.56 42 台前县 0.69 69 兰考县 0.96 96 长葛市 1.89 16 唐河县 0.57 43 淅川县 0.69 70 新县 0.98 97 淇县 1.9 17 夏邑县 0.57 44 内乡县 0.69 71 伊川县 0.98 98 登封市 1.92 18 南召县 0.57 45 西平县 0.7 72 汤阴县 0.99 99 巩义市 1.93 19 获嘉县 0.58 46 泌阳县 0.7 73 新野县 1.00 100 新密市 2.00 20 沈丘县 0.58 47 嵩县 0.71 74 遂平县 1.00 101 新安县 2.02 21 商水县 0.59 48 舞阳县 0.73 75 汝州市 1.00 102 沁阳市 2.05 22 息县 0.60 49 杞县 0.74 76 通许县 1.04 103 义马市 2.05 23 正阳县 0.60 50 鹿邑县 0.75 77 辉县市 1.05 104 荥阳市 2.39 24 邓州市 0.61 51 商城县 0.76 78 林州市 1.08 105 新郑市 3.63 25 淮滨县 0.63 52 汝阳县 0.77 79 栾川县 1.10 26 柘城县 0.63 53 罗山县 0.78 80 襄城县 1.11 27 浚县 0.63 54 潢川县 0.81 81 武陟县 1.13 注:经济-人口份额比=县(市)GDP占全省比重/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